2016年5月9日,遷安第一家曲藝會館——“永樂書社”在奧特賓館二樓曲藝廳正式鳴鼓開張。書社“掌柜”是樂亭大鼓優(yōu)秀演員董春梅。丈夫胡智鈞是我市著名的三弦琴師,夫妻二人配合默契,一唱一和,共同孕育出了遷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“永樂書社”。
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(qū)較有代表性的漢族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,廣泛流傳于冀東、京、津及東北的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等地。演出時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,另有人分持三弦等樂器伴奏。樂亭大鼓相傳1850年前后由溫榮創(chuàng)立于河北樂亭縣,曾與評戲、唐山皮影并稱“冀東民間藝術的三朵花”。自形成以來,名人輩出,流傳較廣,有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,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董春梅自幼學習樂亭大鼓,16歲開始登臺演出,唱紅東北、享譽津唐,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。
在一個暖暖的春日午后,筆者懷著對這位大鼓藝人濃厚的好奇心來到奧特二樓“永樂書社”曲藝廳。這里董春梅正在表演長篇樂亭大鼓《大隋唐》。臺上表演鼓琴悠揚、聲情并茂;臺下觀眾座無虛席、神情專注……在一段悠揚動人的“快流水”板式數(shù)唱之后,董春梅手中的“醒木”終于落與書案。表演結束,我們開始了交談。我叫董春梅,1963年出生在灤縣榛子鎮(zhèn)龍坨鄉(xiāng)魯家莊村,因為父親喜愛古書和皮影,從小就立志學樂亭大鼓,開始是和村里的失明老人學。有一次村里來了一位說書的先生,看我伶俐聰慧,勤奮好學,就領著我去演出。那個時候還只是會唱幾句,可那個年代正是糧食短缺的年頭,在外邊吃得好,自己掙幾塊錢能買件花衣裳,覺得很好玩兒,就認真地學起來了。開始也沒有段子,就和別人要段子。老師們覺得我好學,就支持我,給我段子,就這樣走上了這行。灤南有一位老先生會說書,但是沒到外面說過書。他有個孫女叫孫蘭英,自15歲就會說長篇大書了,我和她在一起時間最長,她爺爺非常喜歡我唱的大鼓書,這位爺爺給我一部《白金哥私訪》書辭。從此我就說大書了。后來我拜唐山劉起先為師,教了我一部《劉秀走國》,后又說《大隋唐》、《羅通掃北》、《薛禮征東》、《薛丁山征西》、《楊金花奪印》、《包公案》等多部書。開始在農村演出,每年都是農閑了去演,幾乎走遍了唐山各個縣區(qū)。從1989年開始在書館里演出。記得第一次是在中秋節(jié)后,唐山市古冶林西王家書館,一直演到過年。1990年春天在唐山評書老藝術家段少舫家書館演出,從春天一直唱到五月節(jié)才結束。說書人講得是一說就是一節(jié),一大節(jié)是四個月,一小節(jié)是三個月。每年我都要站八個月書館。五月節(jié)前在家鄉(xiāng)農村演出,五月節(jié)后就去書館。1991年春天又去了遼寧鞍山輝霞書館演出。中秋節(jié)過后到了遼寧溝幫子、北鎮(zhèn)、興城,長春,牡丹江等地演出。東北人非常喜歡我唱的大鼓書,每到一地就像過年一樣的請我們,這叫上馬飯。演完了一節(jié)要回家了吃下馬飯。在演出的時候人少了,觀眾自愿掏錢給我們補上。來到遷安以后,我的樂亭大鼓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百姓的認可。每年參加惠民演出,觀眾都不愿意離去,說還沒聽夠呢!這令我非常激動和感慨。于是我和丈夫胡智鈞就有了開書館的想法,但是又怕百姓花錢聽書不認可。我們的經濟來源就是靠胡智鈞打工開班車和我說書掙點生活費,還要供養(yǎng)一個十三歲上學的孩子。但是,每當我想起領導的鞭策和鼓勵,還有廣大觀眾聽書時那渴望和期待的眼神,同時也為了我們喜歡樂亭大鼓和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,胡智鈞毅然辭去了開班車的工作,我也婉言謝絕了外地高薪的聘請,創(chuàng)辦了“永樂書社”說書館。每天下午堅持說書演唱,這期間也遇到了重重困難和壓力……
聽著她的講述,我感到了她有一種自豪和驕傲,同時也有一種澀澀酸楚。他們夫妻畢竟沒有了固定收入,書社場地需要房租,家里幾口人需要生活費用,這使他們很糾結。社會主義文藝之路是一條充滿心血、汗水和辛苦的道路,也是一條充滿成功、掌聲和鮮花的道路。許多人在這條路上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(yè)貢獻畢生的精力,為社會主義經濟發(fā)展和文化藝術事業(yè)的繁榮兢兢業(yè)業(yè),他們就是這條路上的探路者。董春梅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,幾十年如一日,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年富力壯的歲月獻給了祖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事業(yè),獻給了那些欣賞、喜歡她作品的廣大觀眾,為遷安文化藝術事業(yè)繁榮發(fā)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,為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。“俏也不爭春,只把春來報”,董春梅就像她的名字一樣,懷揣春天美好的夢想,走在“春梅綻放”的路上,我們祝愿她早日能夢想成真!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