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:開啟孩子心門的法寶
——讀《孩子,請把你的手給我》有感
劉麗莉
"孩子,請把你的手給我。"多么溫情的話!就是這本書的題目吸引了我,讓我懷著期待和疑惑的心情翻開它,懷著柔情和平靜讀完了它,懷著崇敬和感激回味著它……
這本著作《孩子,請把你的手給我》的作者吉諾特博士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、兒童治療專家和家長教育專家,他從"交流密碼""語言的力量""積極的養(yǎng)育"等方面向我們介紹與孩子溝通中存在的常見問題,并提煉出與孩子實現(xiàn)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。在書中,每讀到一個案例或家長與孩子交流的錯誤方式,我都能與自己對號入座。原來,我們費盡心思,耗費精力對孩子苦口婆心地教育沒有獲得我們想要得到的效果,問題可能并不出在孩子身上,而很可能,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。這本書,恰恰給了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——正確有效的溝通。
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,而不是其行為
當孩子處于強烈情感中時,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。與孩子溝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,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,而不是其行為。
有一天放學后,一個學習小組的組長在教室大哭了起來,因為他去開會,小組一天的得分沒有及時上交導致整組由第一名變成了最后一名。我學著吉諾特博士在書中教給的方式,拍著孩子的后背,對情緒失控的孩子說:"這件事的確讓你感到很委屈,辛辛苦苦積極表現(xiàn)得來的成績到最后化為零,你的心里很難受吧!"孩子的情緒很快穩(wěn)定了下來,第二天還主動找到我說他找到了避免再出現(xiàn)類似事情的措施。我想,給孩子一定地理解,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,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,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,說出他們的失望,用這種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,不僅解決了問題,還能增進與孩子的感情。
找到代替懲罰的有效手段
"懲罰無法制止不當行為,只會讓肇事者在躲避偵查上更有技巧。在孩子受到懲罰后,他們會想辦法更加小心,而不是更順從,或更有責任心。"
回想自己做班主任的經歷,面對學生們違反紀律的行為,什么時候不是大呼小叫,歇斯底里地斥責,威脅,懲罰?而效果呢?往往是事倍功半。后來,我試著運用里面的方法與孩子們溝通,我發(fā)現(xiàn)狀況有了好轉。記得有一次班上兩節(jié)自習課亂糟糟,下午班會課,我沒有發(fā)火,只是平靜地描述了上午自習課的現(xiàn)象,然后讓大家思考并討論如下問題:我們的規(guī)矩經過大家一起商討制定然后張貼,目的是什么?自習課上應采取怎樣的約束措施?學生們討論熱烈,發(fā)言踴躍,自我反省非常到位,整改的措施也頭頭是道。后來的自習課,大家都能自覺地做自己手頭的事。其實,孩子們不是不懂道理和規(guī)矩,關鍵在于教育者怎樣引導,怎樣與受教者溝通,才能激發(fā)他們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自我約束意識,找到代替懲罰的有效手段,從而使教育成果有可持續(xù)性。
談話原則——理解與共鳴
有效的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,這種尊重,不該從成人的角度出發(fā),而該從孩子的視覺和認知水平出發(fā),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(fā),并爭取與孩子產生共鳴。
女兒上中學之后,我發(fā)現(xiàn)她追星很嚴重,喜歡看任何有關她的偶像的電視節(jié)目,買帶有偶像圖片的學習用品、飾品等,甚至連服裝打扮都不倫不類。這讓我們很著急,她爸爸甚至對她大吼大叫,斥責她的偶像演出沒有水準,批評她看的電視節(jié)目沒有任何內涵。但是這根本沒有制止女兒的追星熱情,她甚至與爸爸產生了隔閡。我靜下心來,試著關注她的偶像的消息,偶爾與她交流兩句,得到了她的信任后,我引導她關注偶像的品行和勵志經歷。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,她主動跟我聊起來,說不太喜歡這個偶像了,說她的偶像不懂禮貌,還有一些其他惡劣品行。這讓我欣喜若狂,原來,正確的引導,有效的溝通,不僅解決了一個大難題,而且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起到了引領作用。這真是意外的驚喜啊!
書,能給人智慧和力量,能開闊人的視野和胸懷,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,更能使我們深刻理解教育,感悟人生。我很慶幸讀到了這樣一本書,讓我在教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路上,也同他們一起成長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