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女齊上陣 作品放異彩 在本屆陶博會期間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暨2017年陶瓷作品評比中,來自江蘇的魯文琴、楊圣母女格外引人注目,她們的紫砂作品"筋紋秦權""古鎮(zhèn)春色"分獲金獎和銀獎。 母女二人齊上陣,雙雙斬獲獎項,這在歷屆陶博會中是不多見的。記者帶著好奇,前往陶瓷博覽中心一探究竟! "虎母"無"犬女" 三代家傳潛心制壺 在熙熙攘攘的陶瓷博覽中心展館二層,記者遠遠看到了一個大大的紫砂掛盤擺放在一展位前。循著它來到該展位,看到魯文琴和楊圣母女正在接待顧客! ∮浾邽g覽展位發(fā)現,這里布展比較簡單,幾十把造型各異的紫砂壺一一擺放在玻璃展柜上,沒有任何花哨的布置,反而更能襯托出這些作品的古樸典雅、別具一格。"涵羽""萬事如意""六度萬行"……每一把壺都有一個名字,或大氣或溫婉,再配上精致造型及溫潤觸感,讓人越發(fā)覺得這些壺是有生命的! ∶β甸g隙,楊圣向記者介紹道,她的外公是宜興紫砂工藝廠原黨委書記,母親魯文琴1981年就進入紫砂廠學習紫砂壺的制作,先后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、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謝曼倫,并得到一代壺藝大師顧景周的指教,功底扎實、技藝全面,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。其作品端莊大氣,富有內涵,在業(yè)界深受好評,多次獲獎。 楊圣則是師從其母。她自幼耳濡目染制壺工藝,大學畢業(yè)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"制壺匠人"。與其他人不同的是,楊圣5歲學習書畫至今,工作后又拜名師研習書法雕刻,因此她的作品既有傳統技藝的傳承,又融入了當代藝術,自成一體,深得老一輩制壺大師的賞識。在26歲時,她成為國內最年輕的助理工藝美術師! ∽龉缕、出精品 手工制作精益求精 作為高級工藝美術師,魯文琴在紫砂界名氣響當當。她創(chuàng)作的"高竹壺"被清華美院作為教學資料,與此次獲獎的"筋紋秦權壺"一同被南京博物院收藏。 魯文琴的壺充滿靈性和個性。比如"筋紋秦權壺",從構思設計到燒制完成用了兩年多的時間,壺型宛如秦朝時所用秤砣,渾厚方正,增添筋紋后更符合現代人審美,古樸大氣。然而,當自己的壺被壺迷追捧時,魯文琴反而放慢了速度,轉而追求每把壺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,開始制作"孤品壺"。做"孤品壺"必須以質取勝,魯文琴基本每年做兩把,10年來已經做了20多把,全部被買家收藏。 魯文琴說,紫砂壺不僅是商品,更應是藝術品,每一把精品手工壺都凝聚著制作者的心血。1981年入行至今,她始終牢記在徒工班學習時師傅對他們近乎苛刻的要求,以一顆匠心對待制壺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(jié),力求做到最好,這樣才能對得起顧客、對得起自己! ∨c母親的作品相比,楊圣的作品多了一份小情趣。茄子造型的"落蘇"、曲線圓潤的"涵羽"……每一把壺都讓人看在眼里、愛在心里。當記者在展位內尋找獲獎作品"古鎮(zhèn)春色"時,楊圣指著外面的掛盤說:"就是那個盤子!" 記者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個直徑80厘米的掛盤就是參評作品。楊圣解釋說,因為自己擅長雕刻字畫,掛盤內部更有創(chuàng)作空間,在盤內雕刻的詩文、山水畫比畫上去的更加立體。這件作品是她特意為參加此次評比燒制的,耗時幾個月,全部個人手工完成。作品展出后,吸引了很多有收藏意向的人前來詢問! 5次參展,多次獲獎 與唐山結下不解之緣 "算上這次陶博會,我和媽媽已經參加5屆了。"楊圣說,每次參展她們都是親自帶著展品驅車前來,展會期間的中國陶瓷名家名作展暨陶瓷作品評比她也一直參加,作品"提韻"曾在2014年獲得銅獎。此次獲得銀獎,證明技藝的進一步提升,令她很欣慰! ◆斘那賲⒄,更多的是"以壺會友"。她認為,唐山與宜興一樣,是一座有著深厚陶文化底蘊的城市,唐山人對紫砂也比較了解和喜愛。她制作的一把孤品"秦公壺"就被一位唐山市民收藏。
過兩天,魯文琴、楊圣母女就要回宜興了,此次陶博會之行,她們可謂收獲頗豐。當記者問到明年還會來唐山嗎,她們說:"一定來!"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