灤縣油榨鎮(zhèn)文化底蘊深厚,自古就有"老馬識途""夷齊讓國"的典故。在這片沃土上生活著一批朝氣蓬勃、奮發(fā)有為的婦女,她們孝敬老人、愛護子女,她們獨立自主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她們堅守崗位、無私奉獻,她們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昭示著新生代婦女的魅力。
孝老愛親,弘揚美德。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油榨鎮(zhèn)王莊村好媳婦鄭海蘋,1987年與丈夫結婚。當時,公公70歲,婆婆64歲并患有癲癇,幾乎每月都會發(fā)病一次。由于丈夫在外打工,照顧公婆的責任就落在了鄭海蘋身上;楹蟮4年婆婆就癱瘓在床,鄭海蘋每天為婆婆端屎端尿,洗衣做飯,照顧孩子,做家務。炎炎夏日,當人們躲在樹蔭下歇涼時,鄭海蘋卻總是屋里院外忙個不停,掃地、洗衣服、收拾院子……從早忙到晚,幾乎沒一會兒閑工夫,卻從無怨言。2008年,公公去世前拉著鄭海蘋的手說:"我活了這么大歲數,老天賜給我一個好兒媳,我知足了。你婆婆交給你,我放心!"公公去世后,鄭海蘋一如既往地照顧婆婆,起居飲食無不周到細致。當別人夸獎她時,她總是不好意思地說:"我苦點兒累點兒不要緊,能夠讓婆婆安度晚年、能夠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,我就知足了。"
像鄭海蘋這樣孝順公婆的好媳婦在油榨鎮(zhèn)數不勝數,前所營村的張艷梅、梁淑萍,都是十里八莊數得上的好媳婦,提起她們,沒人不豎起大拇指。
奉獻青春,無怨無悔。在平凡的崗位上創(chuàng)造不平凡的成績,對于女人來說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灤縣油榨鎮(zhèn)鄭莊中學的語文老師申曉英,是2016年度唐山市十佳教師的獲得者,從教18年,近16年奮斗在畢業(yè)班的教學崗位上。從22歲踏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天開始,這個純真的小姑娘就把教育事業(yè)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(yè)。18年來,她每天往返于學校至家里那條5公里長的山村小路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;冬天寒風刺骨,夏天烈日炎炎;迎著晨星出發(fā),披著月色回家。18年來,她堅持不讓一個孩子掉隊。一年冬天,大雪過后,山村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,她班上的學生李穎因路滑骨折,不能來上課?墒桥R近期末,關鍵時期學習不能耽誤,時間一長就會影響中考。申曉英每天放學后,騎著自行車往李穎家趕,給孩子補習功課,三四公里的山村雪路,一路滑一路摔,一走就要一小時。給孩子補習完功課回到家,常常是大半夜了,再看身上,青一塊紫一塊的。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,李穎的成績不但沒掉隊,反而上升到年級前十名,后來如愿考取了灤縣一中。
作為骨干教師,她堅持以"研"促"教",探索出了"導(激趣導入)、疑(學生質疑)、探(合作探究)、點(重點難點點撥)、練(拓展練習)"五步教學法。她先后被評為省模范教師、市教學先進工作者、唐山市十佳教師、灤縣名師等。
"三寸粉筆,三尺講臺系國運;一顆丹心,一生秉燭鑄民魂。"油榨鎮(zhèn)的女教師們克服家庭困難,一心將心血灑在油榨鎮(zhèn)的教育事業(yè)上。近幾年,受唐山市級以上表彰的女教師就有42人68次。她們扎根深山,默默無聞,無怨無悔,用愛詮釋著教師這一職業(yè)的神圣與崇高,用無悔的青春鑄就不朽師魂!
致富創(chuàng)業(yè),不讓須眉。作為新時代的女性,不僅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,更要獨立自主,才更能彰顯"半邊天"的作用。油榨鎮(zhèn)孫官營村胡香敏,抓住機遇,克服困難,積極探索新思路、新方法,尋找致富門路。自1992年起至今一直從事毛線手編加工業(yè)務,每年可實現增加收入6萬余元。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胡香敏富裕了,但她沒有只顧自已,而是帶領本村及鄰村廣大姐妹們通過毛線手編加工業(yè)致富。為了提高加工出口產品的質量,她親自帶領技術人員去北京學習技術。同時,她順應市場經濟變化,抓管理,訂任務,監(jiān)管質量,指導技術,責任到人,全面管理。在她的帶動下,油榨鎮(zhèn)睢新莊、何莊、岳莊、范莊、油榨等20多個村,共設立21個加工點,加工人數達260多人,每年的農閑季節(jié)可為每名加工人員增加4000余元效益。
油榨鎮(zhèn)馬坊村的張玉霞,欒牧股份公司的齊莎莎,睢新莊承包600畝地種植美人椒的張麗玲、陳淑云……這些新時代的女性,紛紛走出家門,靠自己的勤勞和辛苦不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水平,更是打拼出了一片婦女的天下! |